唐华风教授在线上教学公开课—专业前沿专题讲座作报告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主任、资源系主任张立强教授主持线上会议
2023年6月16日晚,教育部“油气田开发地质课程组虚拟教研室”举办线上教学公开课—专业前沿专题讲座,邀请了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唐华风教授作题为《火山岩储层地质研究进展》的专题报告,资源系部分教师、以及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北大学、长江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70余人参加了线上会议,教育部虚拟教研室主任、资源系主任张立强教授主持会议。
唐华风教授从中国火山岩油气勘探现状、火山岩储层储集空间及其成因、火山岩相分类、火山地层学等四个方面做了精彩讲解。全球范围内,13个国家的40个盆地的火山岩获得了工业性油气流钻井和大规模的储量。结合长年以来的研究经验,唐华风教授深入分析了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分布规律和形成机理等方面特征,系统总结了我国火山岩储层的研究进展和明确其特殊之处,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进展:一是系统总结了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依据形成过程和几何特征,可将储集空间划分为原生孔隙和裂缝、次生孔隙和裂缝;二是从岩性、岩相和埋深到火山地层角度的储层分布规律认识的转变,即建立起储层与岩性、岩相、埋深的关系,与此同时,结合火山地层特征建立储层与地层单元、地层界面的关系;最后是明确了火山岩储层独有的形成过程,其中对火山岩储层起到建设作用的主要有:原生挥发分逸出、冷凝收缩、炸裂和碎屑颗粒支撑作用等,以及次生的脱玻化重结晶、构造改造、大气水-地层水-深部热液溶蚀溶解作用等。
在报告中,唐华风教授强调,火山岩储层是上述多因素的复杂叠合结果。这些影响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同喷发期原生孔隙形成阶段,埋藏前风化阶段和埋藏溶蚀阶段。同喷发期火山热液和后期构造-热事件热液的改造,以及埋藏后的抬升剥蚀、再埋藏的过程,使储集空间的演化过程更加复杂化。唐教授认为,火山岩中储集空间类型的演化应该分成两类,一是冷凝固结成岩的熔岩,二是压实固结成岩的火山碎屑岩。二者的演化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别,其中熔岩受压实变形较小、火山碎屑岩的变形大。
报告会后,唐华风教授就我国典型区域火山岩储层地质研究进展和勘探实例与参会的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
唐华风,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能源科学系主任,能源地质研究所所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和油田科技攻关项目30余项。在ESR、AAPG、MPG、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合著专著1部,获批专利4项。主要学术成绩:协同创新了火山岩储层地质理论体系,进行了利用火山地层理论解剖盆地火山岩地层格架和储层分布规律探索。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3)、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7)、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R5)。